佛教威仪什么意思?四威仪是指什么?
威是威德,仪是仪态,威仪是指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标准。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,即四威仪「行住坐卧」,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,谓之四威仪。是比丘、比丘尼所必须遵守的仪则,亦即须谨慎日常的起居动作,以保持严肃和庄重。
凡是能够使人肃然起敬者是威,使人起而效法者是仪人而能够以其声形容貌,使人尊敬而且期以效法者,便算是有威仪的人,反之便是没有威仪。威仪做得好,行、住、坐、卧自然展现出一种气度,令人望而生敬。威仪是每一个修行的人,所应该重视的行仪。有威仪的人,可以风行草偃,影响大众并导化大众,否则便会受到大众的批评,乃至被大众之所唾弃。
一个修道者的风姿,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,行如风、坐如钟、卧如弓、立如松,也就是坐要有坐相,要像大钟一样,沉稳庄重;站要有站相,要如松树一般,正直挺拔;走路有走路的样子,行走时要能像风,轻快敏捷;睡觉有睡觉的姿势,必须要像弯弓般,右胁而卧(吉祥卧),这才像一个出家人。这是丛林里要求出家人,在行立坐卧之中,应有的风姿;你如果不重视这些基本的行仪,就是威仪不好。
过去古德有一首偈语,是对四威仪的形容,也提醒修行人在精进修道时,也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,很值得重视。所谓「举佛音声慢水流,诵经行道雁行游;合掌当胸如捧水,立身顶上似安油。瞻前顾后轻移步,左右回旋半展眸;威仪动静常如此,不愧佛门修行人。」
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,念佛的音声,要像流水一样,慢慢的诵念;走路要如雁群成行列队,整齐画一;合掌于胸前,要如捧着水一般端正;站立时,头上好像顶着一碗油,精神饱满;走路时,必须瞻前顾后,轻轻移步;看东西时,不可大动作的东张西望,只能左右回视半展眸;威仪动静要经常保持庄重,才不愧为佛门修行人。
四威仪之「行」如风
行步徐徐牛顾视,高观下盼不移神。
纵使触目绕诸境,了了知心不受尘。
无尘莫未执为宗,心境双亡不住空。
任运安养到处所,行与行来岂异同。
不记山河是南北,谁知途路向西东。
谓修道之人,举止动步,心不外驰,无有轻躁,常在正念,以成三昧,如法而行也。(梵语三昧,华言正定。)
修道之人,举止动步,安详徐行,犹如清风徐拂。行进时,两眼平视,不左窥右瞄,不向外攀缘;移步时,勿踏虫蚁,勿仓仓惶惶,或令鞋履拖拉出声;当收摄身心,举止动步,心存正念,一切时中,定慧等持,如法而行。
四威仪之「立」如松
住立端然绝思虑,寂寂不虑亦不缘。
纵使风尘千遍度,六入无闻玄更玄。
诸尘所以本来前,良由净虑觉心源。
念念无依着究竟,菩提真门当自诠。
谓修道之人,非时不住,若或住时,随所住处,常念供养三宝,赞叹经法,广为人说,思惟经义,如法而住也。(三宝者,佛宝、法宝、僧宝也。)
站立之时,头颈不偏不倚,身躯挺直,安稳而立,犹如苍松,不可轻率、歪斜或抖动;当心存正念,随所住处,常念供养三宝、赞叹经法,系心在道,思惟经义,如法而立。
四威仪之「坐」如钟
坐等须弥不倾动,事绪纵横心拒生。
闭目自知心不起,开眼观尘与理平。
平与无干支可住,于中皎洁息无明。
明与无明俱不起,贪欲之心自不住。
谓修道之人,加趺宴坐,谛观实相,永绝缘虑,澄湛虚寂,端肃威仪,如法而坐也。
跏趺宴坐时,应摄心专注,身心安稳不动,犹如大钟。古德云:“身要放松,不得随便;心要专注,不得紧张。”切勿前倾、后仰或左右歪斜;当端肃威仪,息缘绝虑,观照自心,谛观实相,如法而坐。
四威仪之「卧」如弓
高卧清虚住法印,外示乖慵内精进。
傍眠侧卧不随尘,展脚横腰绝戏论。
心中慧剑利如霜,相貌观瞻却似钝。
破纳搭肚守真如,曲肘抵头看漏尽。
谓修道之人,非时不卧,为调摄身心,或时暂卧,则右胁宴安,不忘正念,心无昏乱,如法而卧也。
修道之人,非时不卧;为调摄身心,若睡眠时,当右胁而卧,以右手曲肱为枕,左手平舒于腿,双腿微弓,两足相迭,名为吉祥卧,亦名狮子卧法。右胁而卧,于诸卧姿中,最为有益,能令身得安稳,心不动乱。律云:“仰卧,是修罗卧;覆卧,是饿鬼卧;左胁卧,是贪欲人卧。”是故修道人不仰卧、不覆卧、不左胁卧,应右胁而卧,保持正念,心无昏乱,如法而卧。
总说,学佛之人,尤其是初学者,走路不可以随便,说话不可以轻率;当说则说,该怎么样就要怎么样,回归他应有的威仪,才是修行。四威仪是为了摄心,是修行,是自利和利他,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仪表问题,威仪是严正摄根之相为威仪,僧是代表诸佛的清净幢相。从个人的修学来讲,威仪也是为了以后持戒打基础,通过威仪让身心寂静,制止散乱,先从行为上拿掉粗猛的烦恼,观照到粗猛的身口意上的问题,然后才逐渐有可能去觉察微细的烦恼,真正走上修行的道路。